9月16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由高空泵送入模,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569号主塔成功封顶。至此,这座“黄河第一跨”的双主塔施工圆满收官,标志着大桥建设全面转入挂索架梁新阶段,也正式向主桥钢梁合龙发起了冲刺。
东营黄河公铁大桥是津潍高铁全线“咽喉”工程,采用“公路在上、铁路在下”的公铁联建模式,全长2230.4米,主跨600米,刷新黄河桥梁最大跨度纪录。大桥568号和569号两座主塔均为混凝土结构,由下塔柱、中塔柱、上塔柱、支承刚架、上横梁五部分组成,塔高203.6米,是目前黄河同类桥梁中最高主塔。
自2024年4月14日568号主塔首节塔柱浇筑以来,项目施工管理团队历经17个月的昼夜奋战,相继攻克混凝土泵送要求高、日照偏差控制严、上塔柱交叉锚固区施工难度大等实际困难,终于迎来双主塔全面封顶的关键节点。据项目经理杨益斌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攻克斜拉索张拉、钢梁合龙等技术难关,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和京沪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潍高铁建成后将形成纵贯山东半岛的南北向高铁大动脉。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通车后,东营至济南、青岛等城市的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彻底融入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从战略层面看,大桥不仅打通沿海高铁大通道,更通过公铁联建模式释放黄河岸线资源,为沿线物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来源:大众网)
截至今年9月15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9000万人次,车辆超1868万辆次。
数据显示,近年来,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保持强劲增长,2023年全年客流达1630万人次,2024年达2700万人次,今年以来已超2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全年预计将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
随着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持续扩容以及珠海市赴澳门旅游“一周一行”等政策的落地实施,经港珠澳大桥“港澳游”线路热度不断升温。今年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的内地旅客已超901万人次。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香港和珠海之间的车行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短短30分钟,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选择经港珠澳大桥前往内地旅游消费、商务研学、探亲养老、务工就学。2019年全年经口岸出入境港澳居民约为450万人次,2024年增长至1620万人次,2025年以来已超1270万人次,预计全年有望超过1800万人次。
自2023年“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以来,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可自驾单牌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出行更便捷,进一步推高港澳居民“北上”内地意愿和需求。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已查验港澳单牌车总量超过717万辆次。(来源:新华网)
9月16日,位于厦蓉高速三都自治县境内的猴子河特大桥灾后重建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忙碌施工,施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6月24日7时40分许,猴子河特大桥因持续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导致引桥发生垮塌。灾害发生后,贵州省各级部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科学调度、体系作战,有力有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应急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开展的初步调查核实,桥梁垮塌事故发生时,该桥梁仅有一辆重型载货汽车通行。事发后,现场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工作,成功将车内人员安全救出。桥下有3辆附近村庄的施工车辆,通过无人机观察,车上暂未发现有司乘人员。
据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登录网站了解,该重建工程于7月2日开工,目前总体进度过半,大桥重建工程完成50%,大桥预计年底恢复通行。(来源:贵州日报)
9月15日,潍宿高铁站前四标满堂峪特大桥首榀箱梁顺利架设到位。架设当天,满堂峪特大桥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上午9时许,在众人的注视下,架桥机犹如钢铁巨人般舒展 “臂膀”,将箱梁稳稳托起。经过精准的对位、调整,箱梁最终与桥墩成功契合。
承担此次箱梁预制任务的智能化梁场采用智能化设备和管理系统,让箱梁生产更精准、更高效。比如定位网智能焊接设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焊接质量,还将焊接效率大大提升。智能化喷淋养护系统则能根据环境温度、湿度自动调节喷淋时间和水量。
据悉,潍宿高铁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的关键段落,是一条以路网功能为主、兼顾城际功能的高铁骨干线路。满堂峪特大桥首榀箱梁的顺利架设,不仅拉开了该桥上部结构施工的序幕,更为潍宿高铁站建设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来源:大众日报)
近日,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正式启动2025年度桥梁定期检测项目,将对全市46座桥梁进行专业“体检”。
本次检测采用无人机巡检、TS60机器人测量、钢筋电磁扫描等先进技术,严格依据《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CJJ 99-2017)等12项国家规范执行。针对邕江大桥、中兴大桥、凌铁大桥等大型桥梁将重点检测钢管拱变形、拉索锚固状态及桥面抗滑性能;对人行天桥则侧重钢箱梁焊缝质量及连接螺栓稳定性等。检测团队配备专业工程师12人,投入裂缝检测仪、钢筋锈蚀分析仪等30余台精密设备,确保检测数据精准可靠。
该项目创新采用“一桥一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病害分布电子地图与历史数据库,可智能比对出裂缝扩展、混凝土碳化等隐患问题的发展趋势。检测报告将附防伪水印照片及电子档案,重要桥梁还将出具荷载试验分析报告。发现重大隐患时,团队将启动24小时内响应处置,为后续加固维修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全覆盖检测可有效评估桥梁老化风险,检测公司预计150天内完成现场及内业工作,全部报告经专家评审后将向社会公示关键结论。桥梁就像城市的“关节”,定期“体检”才能防患于未然,通过系统评估桥梁“健康”状态,为后续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让市民脚下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放心桥”。(来源: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近日,久马高速当柯3号隧道右幅顺利贯通。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为后续路面施工和海子山特大桥梁板安装创造了条件,也为全线建设加快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柯3号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查理乡额色尔玛村,起点连接额色尔玛大桥,止点连接海子山特大桥。左线车道设计。该隧道地处高原高寒区,属高原软弱围岩隧道,V级围岩连续段落长,开挖后围岩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掉块、坍塌,开挖支护施工和控制后期的变形成为施工难点,如同在一块“软豆腐”中挖洞。同时,当柯3号隧道为微瓦斯隧道,隧址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复杂,对人、机、料、工艺有着多重制约,施工安全管控难度大。
面对诸多挑战,项目团队秉持“以地质定工法、以工法定工装、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施工理念,坚持“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动态优化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方案,做到“开挖一环、支护一环”,确保隧道施工平稳推进。为防止开挖后围岩沉降变形大,项目团队采取增设临时钢支撑、临时仰拱、锁脚小导管及周边注浆等系列措施,提升隧道整体承载力,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洞内变形,为隧道安全顺利贯通提供了坚实保障。针对微瓦斯隧道建设难点,项目部制定了隧道微瓦斯专项施工方案,围绕瓦斯防控构建的“智能门禁系统+应急通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瓦斯自动监测系统”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了微瓦斯隧道的安全高效管理。
久马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0615德令哈一马尔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成都平原经济区、阿坝涉藏涉羌地区和青海省的重要通道,也是四川省又一出川高速公路大动脉。项目全长219公里,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属典型高原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后,从成都可全程高速直达青海,对完善国家路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交通具有重大意义。(来源:蜀道集团)